| |
【国徽】颜色同国旗;深绿色和白色。顶端是五角星和新月图案;中间是盾徽,盾面分为四部分,分别绘有棉花、小麦、茶、黄麻四种农作物。盾徽两侧饰以鲜花、绿叶。下端的绿色饰带上用乌尔都文(巴国语)写着“虔诚、统一、戒律”。 |
【独立日】8月14日(1947年)
【国庆日】3月23日
【国花】茉莉
【国家政要】 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 (Asif Ali Zardari),2008年9月当选;国民议会议长法赫米达·米尔扎(女),2008年3月任职;看守政府总理哈扎尔·霍索,2013年3月宣誓就任。
巴基斯坦国民议会5年任期期满,已于2013年3月16日解散,巴基斯坦内阁也于同日解散。在新议会和政府产生之前,巴基斯坦国家事务将由看守政府处理。
【自然地理】 面积为79.6万平方公里。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东接印度,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阿富汗交界,西邻伊朗。海岸线长980公里。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区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一带为不毛荒漠,向北伸展则是连绵的高原牧场和肥田沃土。喜玛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这三条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脉在巴西北部汇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观。源自中国的印度河进入巴境后,自北向南,长驱2300公里,最后注入阿拉伯海。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
【人口】 约1.97亿(2012年10月)。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主要由旁遮普、信德、帕坦和俾路支等民族组成,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等。
【首都】伊斯兰堡(Islamabad)(旧译伊斯兰巴德)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的波特瓦尔高原上,背依马尔加拉山,东临清澈的拉瓦尔湖,南面是一片葱绿的山丘,气候宜人,景色秀丽。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决定在这里建设新首都,1970年基本建成。
【行政区划】全国共分四个省,十个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联邦首都伊斯兰堡。各省下设专区、县、乡、村联会。
【简史】“巴基斯坦”源自波斯文,意为“圣洁的土地”或 “清真之国”。历史上,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是一个国家,后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印巴根据《蒙巴顿方案》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一个自治领,包括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正式成立,仍为英联邦成员国。1971年3月,东部宣布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同年12月孟加拉国正式独立。
【巴基斯坦文化概述】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地处北纬23度30分至36度45分,东经61度至75度31分之间,南北长1600多公里。巴南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940公里,北枕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南濒阿拉伯海,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为邻。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区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一带为不毛荒漠,向北伸展则是连绵的高原牧场和肥田沃土。喜玛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这三条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脉在巴西北部汇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观。源自中国的印度河进入巴境后,自北向南,长驱2300公里,最后注入阿拉伯海。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是南亚次大陆的第二大国家。地处北纬23度30分至36度45分,东经61度至75度31分之间,南北长1600多公里。巴南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840公里,北枕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东部、北部和西部与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为邻,南濒阿拉伯海。经阿拉伯海可南下印度洋,西抵波斯湾,海岸线长980公里。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沿海地区为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总的来说比较炎热干燥,每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50毫米,1/4的地区降雨量在120毫米以下。巴最炎热的时节是6、7月份,大部分地区中午的气温超过40℃,而在信德和俾路支省的部分地区中午气温则可能高达50℃以上。海拔高度超过2千米以上的北部山区比较凉爽,且温差大,昼夜平均温差14℃左右。气温最低的时节是12月至2月 巴基斯坦属于高温干燥的亚热带气候,不过由于它多巴基斯坦的矿产资源有40多种,可分为钢铁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燃料和化工原料及非金属 矿、冶金辅助原料矿四大类。
巴基斯坦森林资源缺乏,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山区,有悬铃木、野生橄榄、雪松、针叶松、杉 属树木、白桦和桧属植物等。
在旁遮普冲积平原和印度河三角洲肥沃的土地上,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甘蔗等农 作物以及椰枣、柑橘等果树。巴基斯坦出产各种水果,尤以芒果、柑橘和石榴出名,芒果被称为“水果之王”。在西部和北部山区,出产核桃、松子、阿月浑子、杏仁等干果。
巴基斯坦有丰富的动物资源。西部、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有山地绵羊、山羊、奶牛、水牛, 森林里有黑熊、豹、豺、狼等野生动物。鸟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鹰、兀鹰、孔雀等。卡拉奇附近的海域是世界上最好的渔场之一,盛产大黄鱼、鲨鱼、龙虾、对虾、螃蟹等水产品以 及海龟、海豚等水生动物。内陆河流湖泊盛产各种淡水鱼、虾和鳖。
行政区划:旁遮普省(205,334平方公里),信德省(140,914平方公里),西北边省(74,521平方公里),俾路支省(347,190平方公里),以及联邦首都地区伊斯兰堡(906平方公里)和联邦管辖部落地区(27,220平方公里)。巴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划分为联邦管辖的北部地区(72,496平方公里)和查谟和克什米尔(13,279平方公里)。该二个地区的人民持巴基斯坦护照,享有对该地政府的选举权,不享有对中央政府的选举权。
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产生于巴基斯坦境内,兴建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城。直至前2000年,生活在中亚的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渐衰亡。此后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开始向北转移。公元前600年起,波斯统治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曾率军攻占过此地。大约公元前321年,被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占领。公元前230年,被案达罗的百乘王朝吞并了。此后被贵霜人统治,贵霜国王迦腻色迦当政时期(129-152年),王朝疆域扩至克什米尔和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莎车和和田。
8世纪初,阿拉伯军队征服巴基斯坦和印度,建立伊斯兰政权,并将伊斯兰教传入,使大批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11世纪初,巴基斯坦西北部处于阿富汗加兹尼王朝统治之下。12世纪初,古尔王朝又取代了加兹尼王朝。1206年,库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隶王朝,巴基斯坦和印度开始处于同一政权统治之下。此后300年间历经了6个王朝(德里苏丹王朝),直至1526年被莫卧儿王朝取代。
1757年后,巴基斯坦随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加剧。赛义德阿赫默德汗领导了阿利加尔运动,其继承者于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曾一度与国大党合作,共同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领导下的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全国会议,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领为共和国,定国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英国殖民压制战争巴基斯坦独立后,与印度因领土纠纷(即克什米尔问题)于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造成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 1972年7月,双方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实现停火。此后双方多次会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989年起,双方不断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继印度之后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使紧张局势加剧。2003年4月,印巴两国先后表达了重新进行对话的意愿,11月25日在实际控制线停火。
巴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甘地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知识分子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然而,老辣的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无力掌控比本国大得多的印度,遂准许印度独立。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这块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但是印度社会与官方的冲突却远比一般的开发中国家来得小,因此面对印度国力的扩张,各国是乐见其成的,但是也反对印度在核武技术上有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 1858 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1940 年 3 月, “ 全印穆斯林联盟 ” 通过了关于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 1947 年 6 月,英国公布 “ 蒙巴顿方案 ” ,实行印巴分治。同年 8 月 14 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包括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 1956 年 3 月 23 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1972 年退出, 1989 年重新加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tiblic ofPakistan),简解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面积79.6万平方公里。人口1,103亿,主要民族有旁遮普族。首都伊斯兰堡。1951年6月21日与我国建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在这股潮流的冲击下,1947 年8 月14 日和15 日,南亚次大陆上诞生了两个新独立的国家,即巴基斯坦和印度,也许有人会问,巴基斯坦是如何诞生的?其国名的含义又是什么?对于前一个问题,印巴两国史学家持有完全对立的看法;对于后一个问题,人们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印度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战后印度获得独立是不可避免的,但巴基斯坦的建立则是与英国执行“分而治之”政策和穆斯林联盟的教派主义与分离主义所致。巴基斯坦的学者的看法则全然不同。他们认为,巴基斯坦的诞生,是世世代代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关系破裂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也是印度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宿,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他们撰写的历史著述中,坚持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很显然,这一说法,是把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来作为划分民族的理论依据的。此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 世纪下半期产生的伊斯兰文化复兴运动。领导这一运动的是穆斯林民族主义启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赛义德阿赫迈德汗(1817-1898)。为了使广大穆斯林摆脱落后状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阿赫迈德汗从19 世纪60 年代开始,先后成立了三个文化教育团体:即1864年成立的翻译学会;1870 年创建穆斯林教育促进会;1877 年开办英国—东方伊斯兰学院(1920 年改称阿利加尔穆斯林大学)。通过这些文化团体和教育组织,向印度穆斯林介绍和引进了西方科技知识和文化教育,旨在于振兴伊斯兰文化。与此同时,他以阿利加尔为中心,广泛开展了穆斯林社会活动。
1888 年,他在一次演说中说:“倘若有朝一日,英国人离开了印度,谁将是印度的统治者呢?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可能让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这两个民族坐在一起,平等地掌权呢?这当然不可能,其中一个必定会欺压另一个,那种期望两者都能平起平坐的想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信的。”其理由是,穆斯林在印度是占少数,而就经济地位和文化发展水平而言不及印度教徒,印度教徒占多数。因此,一旦英国退出印度后,印度教徒势必占统治地位,而少数派穆斯林会处于被统治地位。
阿赫迈德汗提出的“两个民族”的理论,后来被另一位穆斯林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穆罕默德伊克巴尔(1877—1938)所发展。伊克巴尔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在将来要成立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1930 年12 月,在阿拉哈巴德举行的穆斯林联盟(1906 年成立)年会上,他以会议主席身份,发表了一次重要演说。在这次演说中,他阐述了这样一些基本观点:一、将来大英帝国留下的这笔政治遗产的处置权,应属于印度自身的各组成部分。
二、穆斯林联盟最终的目标是:在印度的西北部(旁遮普、西北边省、信德和俾路支斯坦)和东北部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组合成一个单独的国家。不过,伊克巴尔没有提出未来这个新国家的国名叫巴基斯坦。他只是给广大穆斯林指明了新的前景,并为他们的信仰提出了理论基础。
至于巴基斯坦这一名称,是在1933 年由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印度穆斯林青年拉赫马特阿里创造出来的。但是,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为巴基斯坦而战,则是穆罕默德阿里真纳(1876—1948)的贡献。1940 年3 月22 日,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年会时,真纳在一次即兴发言中说:“印度存在的问题不是教派之间的问题,而显然是具有国际性质的问题,也只能按此来解决。”“唯一的出路就是将印度划分为自治的民族国家,让两大民族各有其自己的祖国。”第二天,3 月23 日,大会根据真纳的发言,通过了后来所称的《拉合尔决议》,也称《巴基斯坦决议》。印度”运动的口号,提出了“分治和1943 年,真纳针对国大党和甘地在1942 年8 月提出的要求英国“退出退出”的要求。1944 年9 月, 地两人就印度前途问题,在孟买举真纳和甘行秘密通信会谈时,真纳重申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是两个民族的理论。他坚持认为,“拥有1 亿穆斯林人口的这个民族,具有自己的特点:文化与文明、语言与文字、艺术和建筑、历史和传统;无论根据什么国际法,我们都是一个民族。”
1946 年8 月16 日,穆斯林联盟提出“直接行动日”的政治口号。1947年6 月3 日,英国公布了《蒙巴顿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按照居民宗教信仰把英属印度分为印巴两个自治领。这样,1947 年8 月14 日,巴基斯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获得了独立。真纳就任首任总督。1956 年3 月23 日,巴基斯坦公布了第一部新宪法,并宣布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取消总督,改称总统。
那么,巴基斯坦这一名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至今并无定说。众所周知,巴基斯坦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其国名巴基斯坦一词,从字义上看,起源于波斯文“巴克”(Pak),即“清真”或“圣洁”的意思,“斯坦”(Stam)则是指国家或地域,两词连结起来,就是“清真之国”或“圣洁的国土”。然而,按照这一国名最早设计者拉赫马特阿里在其《机不可失》一书中的阐述是,巴基斯坦(Pakistan)这个英文字母,是指其所包含的地域,其每个字母都代表着印巴分治前,英属印度境内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即“P”字头代表Punjab(旁遮普);“A”代表西北地区的Afahania(阿富汗尼亚);“K”代表(Kashmir(克什米尔);“I”代表Sind(信德),一说Ira-nia(伊朗尼亚);“斯坦”代表Baluchistan(俾路支斯坦)。还有一说,巴基斯坦国名不是指具体地域,而是指其国境内住的几个不同民族:即旁遮普民族、阿富汗民族、克什米尔民族、信德民族和俾路支民族。真可谓,孰是孰非,各说不一。
巴基斯坦的生活习俗和饮食起居都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到处都是清是穆斯林世界中伊斯兰教最盛行的国家之一,绝大部分人都信奉伊斯兰数,居民真寺,其中以古城拉合尔的巴德夏希清真寺最著名,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后裔巴布尔建立的莫卧尔王朝(公元1526一1858年)的建筑杰作。当时,莫卧尔王朝统治了次大陆,为穆斯林盛世时期,而伊斯兰教传入次大陆则始于公元711年。
巴基斯坦意为“清真之国”97%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这里的许多宗教习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格禁酒是这里伊斯兰教徒的一个信条。无论民间红白喜事,还是官方国宴,一律不准喝酒。私自酿酒者要受到极严厉的惩罚。在外交场合,巴基斯坦外交官并不对别人喝酒提出异议,不过在干杯时他们总是以果汁、汽水或清水代之。在巴基斯坦看不到“酒鬼”横卧街头和酗酒行凶的现象。在巴基斯坦绝对禁止饮酒。在饭店里或商店里买不到任何酒,就连啤酒也是见不到的,酗酒闹事更是没有。
巴基斯坦人禁止吃猪肉,他们喜欢牛肉、羊肉和鸡鸭。很多传统食品是用手抓食,但须注意,只能用右手。一般不抽烟,不喝酒,巴基斯坦人97%以上是穆斯林,肉食来源主要是牛、羊、鸡。但宰杀时必须按教法规定念“真主至大”,按规定宰杀。当地人吃饭时往往同时喝凉水,饮食、饮水最好在饭店里。水要煮开后才喝,当地的蔬莱、水果相当丰富。
由于巴基期但人多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他们严忌男女当众拥抱或接吻,并认为当众接吻是一种罪恶,须罚款并坐牢一周。另外,女子在街上时,严禁眼皮乱转或“飞眼”,并禁忌别人为自己拍照,否则,将被视为犯有淫荡罪。巴基斯坦不仅不准外人给女子拍照,甚至,凡是有女子的地方,如村子、宅院、树林、河畔、小遣等处,都不准外人拍照。巴基斯坦人洗澡一般习惯用壶冲洗或淋浴,不洗盆池澡。他们认为盆池澡是不洁净的。
巴基斯但人很注重礼节,彼此见面时必须先要说:“阿斯兰姆阿莱古姆”,意即“真主保佑”。若久别重逢时,还常以拥抱为礼,他们的拥抱礼很独特,双方通常要头靠左边拥抱一次,再靠右边拥拇一次,再靠左边一次,如此三遍,毫不马虎。对久别相逢的挚友、贵宾或亲人,他们通常还给对方戴上花环。花环有的由鲜花制作,香气扑鼻;有的全由金箔或银箔编成,挂在胸前,闪烁生辉。见面时多以握手为礼,但男子见了女子不能握手,除非女子主动伸手,方可相握,也不要在公共场所碰到女人身体。对巴基斯坦人要称呼姓,并加上对方的头衔。通用乌尔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无论是在文化古城拉合尔,还是在北部偏僻的乡村,你都会看见蒙着面纱、身裹黑纱,只露双眼的妇女。按伊斯兰的教规,妇女是不准同除了自己的丈夫和家人之外的男性接触的。男女青年之间的婚姻,大多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办理。没有嫁妆或嫁妆不足的姑娘被人看不起,这已成了当前巴基斯坦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一些城市,妇女开展自助运动,她们成立“妇女社会委员会”,集资帮助穷人家的姑娘购买嫁妆和筹办婚礼。
不让女性见客人,吃饭时只邀请男客而不请其夫人,即使你请了巴基斯但人和他的夫人吃饭,他的夫人也常常不参加。他们更不喜欢让女性就业。女性也很少会在街上行走,因而,购物也大都是男人办的事,从外表看来,这里真有一种“男人国”的感觉。青年的婚事都由双方父母作主,而且在结婚前男女双方是不能见面的。甚至,婚礼的宴席,也是男女分开的。 而且,男宾客和女宾客的入口,也各自分立,而成为男宾客围着新郎,女宾客围着新娘的状态。因此,男宾客根本就看不到新娘,女宾客也见不到新郎。至于商业宴请,则自然地变成清一色的男性了。不过,也有例外,留学欧美,或惯于和欧美商人交际的高级商人,或娶了白人为妻的高级商人等举行的宴请,就可以看到妇女了。所以,在从事商业接触时,必须了解这种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否则,难保不会因为芝麻小事,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而妨碍商务活动。处于管理部门的人,多是生长在上流社会的人,以留学欧美的居多。商业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处于经理职位以上的人。处于经理职位以下的人一般是不能作肯定的答复的。商谈是不可以用电话的,必须亲自访问对方,促膝而谈,才能有所进展,更须注意的是,口说无凭,因此,任何约定,都必须作成书面的字据。因为依照他们的习惯,连结婚时,都要订立契约,收取离婚保证金的。为了确定责任,留个书面证据十分重要.
当地的4~6月份是高温多雨的酷暑季节,活动完全停止。伊斯兰教的开斋节,是巴基斯坦人的主要节日之一,时间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的10月1日,其隆重热闹的程度类似我国汉族的春节。连续一个月之久的斋戒期间,生产力显著下降。
伊斯兰历九月(即公历五月)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的斋月。这期间是祷告和忏悔的日子,每天要到黄昏后才能进餐。伊斯兰历十月第一天叫做开斋节,是巴基斯坦穆斯林较大的节日。这天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礼拜,互相拥抱祝贺,亲友间互相拜会,在家里准备糖果点心接待宾客。富裕人家按家庭成员人数,每人给贫苦的穆斯林出一天的生活费。
巴基斯坦人忌邮寄手帕给亲人,因为手帕是悲伤时擦眼泪用的东西。在巴基斯坦,被认为不祥的数字是13和420.海关免税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酒2瓶。本国货币出境限20Rupees,入境限80Rupees.外币入境不限,先申报数额,届时可如数携出。 计程车免小费。饭店、旅馆、夜总会10%小费,一般已附加入帐单内。
在巴基斯坦,按宗教信仰把穆斯林称作“多数民族”,而把占人口3%的印度教徙、基督教徒等称为“少数民族”。在巴基斯但,音乐也是为伊斯兰教服务的,各地部有大大小小的专业队伍,名叫“嘎瓦里”,以独唱、对唱、领唱并衬以伴唱的形式讴歌“真主”和先知先圣。
商务活动,最好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受过教育,而被轻视。事实上,不少技术很优秀的工程师,因为英语讲得不太好而遭冷遇。巴基斯坦很久以来就以生意谈判苛劾而闻名。劈头就杀价40%作为见面礼,让人觉得此地的生意人似乎乐于谈判。然而在这个国家里,绝不能存心给生意人一点颜色看而停止谈判。必须耐心地与他们谈交情,才是生意成功的秘诀。在巴基斯坦办事,凡多都慢节奏,耐心行事。
海关规定,人境禁止携酒、女性的裸体照片与黄色杂志。禁止携出佛像等重要文化财产及巴基斯坦货币。计程车要事先议价,对没有导游陪伴的游客会漫天要价。搭乘市内巴土对一般旅客来说甚难。饭店里租车比较贵,但安全。
巴基斯坦文化艺术是多种文化艺术的结合体。古代的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对巴基斯坦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十分深刻。伊斯兰教随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入古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经过1000多年的融合和锤炼,形成独具特色的巴基斯坦文化艺术。
其实早在古代,伊斯兰教艺术就与中国艺术、印度艺术并立为东方三大艺术。建筑艺术是伊斯兰教艺术的的重要方面,伊斯兰建筑,起源于民间的园顶小屋,逐渐演变,形成今天独特的建筑形式。一些较大的清真寺还融入了罗马和哥特式建筑风格,虽屋顶穹隆,但屋角却又常配以高耸的光塔,细长且高,上有尖顶。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所以在清真寺中,看不到偶像的雕刻,各式壁画琳琅,往往镶嵌着优美和考究的图案。
巴基斯坦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融合多种文化的绘画艺术。波斯地毯是世界驰名,但当你走进巴基斯坦的地毯商店,你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地毯实际上融入了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的艺术风情,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巴基斯坦的绘画源于波斯(伊朗)的“细密画”,后吸收了中国绘画的内涵,如细密的线条、含蓄的立意、浓淡相宜的着色,使得这种绘画艺术别具一格。在巴基斯坦的工艺美术产品上,包容南亚、西亚、中亚和东亚不同流派的巴基斯坦绘画艺术风格也有体现。巴基斯坦的黄金工艺、陶瓷工艺、玉工艺、石工艺、木工艺、刺绣地毯工艺等特别凝聚着这种融合的绘画艺术风格,讲究对称和细腻,体现文字与图案的协调,使得一件工艺品,往往是书法文字卓于绘画,又与之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在西方流行文化的侵蚀下,很多古老的文化传统日渐消失,历史悠久的巴基斯坦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近年来,曾经是巴基斯坦文化象征的传统舞蹈和音乐在西方流行音乐冲击下举步维艰据外电报道,随着西方流行音乐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年轻人开始“痴迷”于摇滚乐和各种流行舞蹈,他们认为这些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相比之下,巴基斯坦传统音乐和舞蹈则显得单调、乏味。 为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同时让传统歌舞得以延续,一些巴基斯坦流行音乐制作人开始尝试创作一些新的音乐形式。他们在使用西方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的同时,将巴基斯坦本土文化的内核融入其中,形成了传统和现代、本土文化和西方音乐的交融。 然而,一些文化界人士担心,这种改良音乐大行其道会侵害巴基斯坦传统文化的纯粹性,不应提倡,应该加大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以保护巴基斯坦传统文化。
从邦加舞里感受丰收季节的喜庆,再听一听民间歌手吟唱具有南亚风情的歌曲。在第十届亚洲艺术节期间,巴基斯坦艺术团将带给观众一场视听享受。 据了解,此次巴基斯坦艺术团将派出由24名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团。他们的节目缤纷多彩,既包括富有浓郁南亚风情的传统巴基斯坦舞蹈,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合唱、音乐剧,将巴基斯坦人民的热情奔放、淳朴善良呈现在观众面前。最后谢幕时,演员们还准备用汉语喊出“中巴友谊万岁”,和在场的每一名观众拉近距离。
在观看巴基斯坦艺术团的表演时,观众可以听到民间歌手一展歌喉,更多的精彩节目则是具有巴基斯坦浓郁特色的舞蹈,如莱瓦舞、卡拉什舞、卡塔克舞、邦加舞、卡沙克古典舞等。其中,莱瓦舞的节奏舒缓,旋律动人,描绘了巴鲁奇部族社会婚庆等吉祥场景;卡拉什舞是表现生活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卡拉什山谷的人民,与大自然的亲近和与生俱来的顽强生存精神;卡塔克舞的风格强悍有力,充满战斗精神,是基勃山区部落舞蹈;而最具激情的民间舞蹈则属于邦加舞,展现班哥拉的丰收季节,青年男女聚集在空旷场地上站成圆圈,随着众鼓手的激昂节奏,舞到兴处齐呼“巴雷,巴雷”,舞蹈沸腾热烈;卡沙克舞则是巴基斯坦著名的古典舞蹈,舞蹈通常以独舞形式出现,男女独舞演员脚拴铜铃,步伐灵活,节奏多变。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可分为传统音乐,古典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三大类。印度斯坦古典音乐为主的音乐,最重要的品种,宗教音乐,是“Qiawa李”,民族音乐的旁遮普省,信是,俾路支省,西部和北部边界四个区域,分为四个不同风格的分歧。巴基斯坦的古典音乐和北印度古典音乐基本上是相同的,属于印度斯坦音乐系统。仪器用于在印度西塔尔,沙琳达,萨朗继弹拨,弦汉城,塔不拉和长笛等,以及印度北部,是相同的。在古典音乐理论,“橄榄球”式和“塔拉”的殴打,节奏,形式也和北印度相同。 “洽瓦利”(卡瓦利)来自阿拉伯语中的“巧乐”(Qaul),意思是“说”是伊斯兰教的苏菲以一种声音为基础的宗教音乐体裁形式。 “Qiawa李”的歌词,包括赞美伊斯兰教的上帝- “安拉”真主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和其他圣人,而且是爱情的诗歌和诗歌故事的一部分。 “洽瓦利”歌词韵脚与古典,现代和流行的诗歌形式,不同的类别。在印地文,旁遮普语,乌尔都语等使用的语言。伊斯兰教周五的祈祷中,“洽瓦利,”一般是在星期四晚上音乐会在清真寺或举行苏菲实践中,在这一天,信徒来自各地看到Qiawa李“的表现”。 “Qiawa李”一般为3至10进行。主要伴奏乐器是簧风琴和玻璃的单面鼓。印度斯坦音乐,“落后”是“洽瓦利,”表演不可能的一个组成部分,“Qiawa李”的工具开始的前奏,对旋律的主题演讲的序幕,由歌手的独唱,接着介绍了单词“橄榄球”的规模功能。然后是“Qiawa李”的主要部分。组主唱,唱歌,与他再次其他歌手。 Qiawa李“在印度斯坦音乐,表演和表演的橄榄球”,有一个自发性质的因素,从慢到快,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速度音乐。 “Qiawa李”演出时间较长,一般持续了几个小时。从傍晚到深夜。作为一个宗教音乐,“Qiawa李,”课程的内容,伊斯兰教,但有时这些元素可以从一个角度世俗角度理解。 “Qiawa李”使用的是描述了上帝的爱,这爱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之爱的心中美好的词语品种,男女之间的爱。如:在爱的道路,请你给我的爱,寻求真主保佑我,不要给我打电话了。安拉,你永远是永恒的上帝!因为“Qiawa李”中有这样的功能,因此它可以作为婚礼的音乐和表演等庆祝仪式世俗,并受到群众的欢迎。旁遮普地区的民间音乐,主要是马部屋(默希亚),多拉(Dh0 - LA)和波里(笠)3民歌,第2种是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民谣,“那不勒斯”是一个舞蹈歌曲,主要用于伴随男子的“拉班”(班格拉舞曲)舞,女人的“吉答案”(Giddha)舞蹈和男女一起跳,“伊拉克呼吁马尔”(Ihumar)舞蹈。以歌舞编号,称为旁遮普“可以多拉”(Dholak)双面鼓的伴奏下,“可以多拉”的形状,中方坚持朝鲜鼓不同的是,类似的鼓锤敲击两侧。这封信是该省主要是民族音乐,民歌和舞蹈,因为苏菲是在该省流行,唱的苏菲许多神职人员在全省流通,“Qiawa李”,所以这里,苏非宗教的民间音乐的对音乐的影响。俾路支人高唱“诗尔”(谢尔)的传统,“诗尔”是一个叙事歌曲,它的内容,包括历史故事,在穆斯林的故事,爱情故事圣战英雄。特别音乐会“诗尔”艺术家“多木”(东布),“多穆”是男性,他们是对东部拉(Dumurag)钢琴走乡串户唱叙事歌曲,与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巴基斯坦的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居住的许多不同的部落和国家,地方民间音乐也十分丰富,与阿富汗相邻的部落音乐的山区有很多共同点。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手段是拨弦乐器英尺的垂直立西塔尔(Chitrali西塔琴),而不是拉巴亚鼓楼。日英尺垂直西塔尔西塔尔和印度是不同的形状,也和中国的民族乐器琵琶。有7个字符串,其中两起主旋律,其他5个主要用于伴奏,乐器,长度120厘米,三级,或腰椎,产品。香格里拉巴亚鼓楼不是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类型的鼓,塔不拉木材皮古蒙古,而鼓是金属的巴哈蒙古裨谷,辜坯也用来调整音高铁粉画。由经常玩的“塔拉不同类型的”和一个人的节奏的乐曲对,是一个重要的独奏及伴奏的工具。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塔拉”和各种节奏类型可用,“球”的纪录,“球像中国音乐,打击乐的经典,从”“大”,“D”类,“所有”,因此组成音节。香格里拉巴亚鼓楼不学习,必须学会使用“布尔”记录了各种鼓。 “春天的歌”是一个流行的巴基斯坦民歌。其优美抒情的旋律,听起来委婉,有丰富的民族风格,向人们展示的春季赞誉和对生活的热爱。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传统音乐可以分成古典音乐、宗教音乐和民俗音乐三大类。古典音乐主要是印度斯坦音乐,宗教音乐中最重要的品种是“恰瓦里”,民俗音乐按旁遮普、信德、俾路支、西部和北部边境四个地区,分为四种不同的风格。
巴基斯坦的古典音乐和北印度古典音乐基本相同,属于印度斯坦音乐的体系。所用的乐器有印度西塔尔、沙林达、萨郎基、弹拨尔、塔不拉鼓和笛子等,和北印度完全一样。有关古典音乐的理论、“拉格”的风格和“塔拉”的节拍、节奏形式也都和北印度相同。
“恰瓦里”一词源于阿拉伯语中的“巧勒”,意为“说”,是伊斯兰教苏菲派的一种以声乐为主的宗教音乐体裁形式。“恰瓦里”歌词的内容包括赞颂伊斯兰教的上帝-安拉、安拉的使者穆汗默德和其他圣人,也有一部分故事诗和爱情诗。“恰瓦里”歌词的格律和形式有古典、现代和流行诗等不同类别。所使用的语言有印地语、旁遮普语、乌尔都语等多种。星期五是伊斯兰教的礼拜日,“恰瓦里”的演唱一般是星期四晚上,在清真寺或苏菲派修炼的地方举行,信徒们则在这天从各地赶来看“恰瓦里”的表演。“恰瓦里”一般由3到10人表演,主要的伴奏乐器是簧风琴和酒杯型的单面鼓。印度斯坦音乐中的“拉格”是“恰瓦里”表演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恰瓦里”由乐器演奏的前奏曲开始,前奏呈示旋律主题,接下来是主唱者的独唱,呈示所用使用“拉格”音阶的特征
哈塔克舞起源于西北边境省帕坦族的哈塔克部落。帕坦人民自古骁勇善战,有光荣的斗争传统。这种舞过去在战争前和胜利后的庆祝仪式上表演,通常由几百人围着篝火舞蹈。舞蹈中穿插着空中跳跃、快速旋转等高难度技巧动作,其中还有剑术格斗表演。
加弗里斯坦舞是西北边境最北部山谷中部落的舞蹈。这里的居民自称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兵士远征亚洲时留下的后裔。他们严格地保守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古老的风俗习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舞蹈以两排男女对舞为主,舞步简单,但队形富于变化。除用鼓伴奏外,舞蹈者常用“噢……”的长音唱出优美的旋律,表达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莱瓦舞是俾路支省沙漠地区游牧民族的舞蹈,节奏沉稳有力,动作开阔大度,通过膝盖的屈伸和腰部的摆动,模拟了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的雄姿。舞蹈者多列成圆圈队形,圆圈中心的鼓手,时而骑鼓胯下而击,甚至用脚和膝部重力敲击伴奏,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坐落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市区北面马尔加拉山脚下的费萨尔清真寺。它占地约19万平方米,可容纳万人祈祷的八角形主祈祷厅高达40米,由已故的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捐资、土耳其著名建筑设计师达罗凯设计,于1986年建成。整个建筑设计独特,庄严凝重,并带有浓厚伊斯兰文化特色。费萨尔清真寺是巴基斯坦的最大的清真寺,在巴基斯坦人民心中享有独特的地位。巴基斯坦伊斯兰教清真寺, 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坐落在首都伊斯兰堡西部的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旁。由沙特阿拉伯费萨尔国王基金会资助8000万沙特里亚尔(约合1500万美元),土耳其著名建筑设计师达罗凯设计,于1982~1986年建成。占地面积18.9705万平方米,设计别致,宏伟壮观,清真寺的大厅和庭院能容纳10万名朝圣者,相邻的一个场地上能容纳20万名朝圣者。寺前广场有巴前总统齐亚哈克墓。整个建筑设计独特,庄严凝重,并带有浓厚伊斯兰文化特色,是巴基斯坦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整个建筑群由礼拜殿、宣礼尖塔、院内广场、回廊、办公楼、宿舍和沐浴室等组成。主体建筑礼拜大殿,是一座大跨度无柱帐篷式结构,用钢筋水泥铸成。顶部和四壁修有通气孔道,状似蜂房。拱形圆顶高达40米,中央悬挂一盏3吨重的大系列吊灯,由近百根镀金管组装而成,装有几百只灯泡,辉煌耀目。大殿的两根下弓形十字交叉混凝土大梁,四端抵着4座灯塔的基根,4片菱形殿脊呈对角分担在下弓形梁上。大殿的四面各呈立三角形,有很清晰的立体几何感。大殿南、北、东3面开门,地面用花岗石铺砌。殿内除可容纳1.3万人做礼拜外,还设有可容纳1000多人的妇女专用礼拜厅。殿外四角各建有l座200米高的宣礼尖塔,塔尖顶端轻托着一勾银亮的新月。整个寺院呈长方形,中间设一方形喷水池,地坪铺以白色大理石,南、北、东3面为宽阔的回廊及办公用房。礼拜殿连同广场和回廊,可容纳20余万人同时做礼拜。该寺系由巴基斯坦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并使用本国材料建成。白色的宏伟建筑,成为“清真之国”首都的主要象征。
巴德夏希清真寺
坐落在第二大城市拉合尔,由莫卧儿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Aurangzeb修建,历时两年半,于1674年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可容纳10万人同时祈祷。该寺用红沙石和大理石砌成,表现了莫卧尔王朝的建筑风格。寺正门两侧的大理石壁上刻有各种花纹图案。右侧的展厅里有一部用金丝绣的《古兰经》。国父真巴德夏希清真寺是巴基斯坦伊斯兰教最大的清真寺。“巴德夏希”是波斯语“国王”的音译,故又称“皇家清真寺”。
该寺位于拉合尔古城北部,为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穆哈依乌德丁穆罕默德阿迈提尔(1658年~1707年)于1673年~1674年主持建成。18世纪遭英国殖民主义者破坏,1856年由穆斯林收回,1961年巴基斯坦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
寺院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基本上为阿拉伯建筑风格。寺前是宽阔的草坪,右侧为大理石结构的巴基斯坦著名诗人和思想家伊克巴尔的陵墓。寺院位于高陡地势,外观宏伟壮丽,整个建筑由拱门、广场、礼拜殿3部分组成。拱门高大,围墙由红砂岩砌成。登上22级红色台阶,进入寺院内,为一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59米的方形大理石广场,可供5万人同时作礼拜。广场正中有一见方的水池,供穆斯林做净礼用。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位于广场西侧,呈长方形,殿顶中央和两侧建有3个圆顶,正中大圆顶高约18米。圆顶上有3只巨大银球在阳光下光芒四射,同围墙四周的4座高57米的乳白色宣礼尖塔形成一体。礼拜殿的圆顶上,镌刻着各种美丽的花纹和涂金粉的《古兰经》文,光彩夺目。殿内大理石铺地,凹壁由红色砖石砌成,别具匠心。墙壁的瓷嵌饰带,具有浓厚的波斯和莫卧儿风格。大殿中间正门高阔,两侧各有5个旁门,内有走廊相通。寺内珍藏有用金丝线绣成的长45厘米、宽30厘米、计30卷1228页的阿拉伯文《古兰经》,蝌蚪似的经文绣在天蓝色锦缎上,绣工极为精湛。据传寺内还藏有先知穆罕默德的披风、法蒂玛的手帕及阿里手抄的《古兰经》珍本等大量伊斯兰珍贵文物。纳陵墓坐落在第一大城市卡拉奇东南面。1936 年,他领导下的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穆斯林国家的最初设想,并把这个国家定名为“巴基斯坦”,意思是“纯洁的国土”。巴基斯坦诞生一年后,真纳于 1948 年 9 月 11 日逝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国父,巴基斯坦政府在当时的首都卡拉奇建造了这座陵墓。整座陵墓全部用纯白大理石建成,造型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陵墓主体分为 2 个部分:上半部是莫卧儿式的拱顶,下半部是下大上小略呈锥形的立方体。建筑物四面各有一扇狭长的北非式样的拱门,每扇门都饰以优质红铜做成的镂花门栅,雕工十分精细。红铜的门饰闪闪发亮,在色彩上给这座洁白的建筑物以鲜明有力的烘托。整座陵墓肃穆而不呆板,线条简单明快,风格浑厚凝重,朴实无华。真纳的棺椁安放在大厅正中,头的一侧有一块白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面镌刻着他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棺椁的四周用银制的栏杆围了起来,正上方,有一盏中国式枝型水晶吊灯,玲珑剔透,金碧辉煌,为陵墓增色不少。这盏吊灯是中国上海专门为真纳陵墓生产制造.
据《阿城县大事纪年表》记载:阿城清真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寺址坐落于旧时阿勒楚喀城(今阿城市区)西部高地回民聚居区(今称清真小区),是黑龙江省建造最早的清真寺之一,是东北地区颇具盛名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也是全国百家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阿城清真寺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现存规格较大,建筑精美,保护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在古建筑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其建筑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巧妙而科学的框架结构。今天的阿城清真寺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依照“修旧如旧”进行重修后的原貌。其主体建筑是连在一起的瑶殿、中殿和前殿。在结构上是以木构架为主体,即采取用木柱、木梁和檩等构成的框架结构,为“抬梁式”大构架体系。殿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部分只起隔断的作用, 而不是承担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 可以使殿屋适应不同气候条件,满足使用上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殿屋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结构形成了瑶殿、中殿和前殿等建筑的一种独特构件, 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因瑶殿是清代建筑,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几乎纯粹的装饰饰件。
二、院庭式的建筑组群和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院庭而组成的。而阿城清真寺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围墙环绕成一个院庭所组成的。这是阿城清真寺在建筑组群和布局上又一特点。
同时,这种院庭式的建筑组群和布局,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和布局。将主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将次要的建筑安置在横轴线上。即阿城清真寺主体建筑的瑶殿、中殿、前殿与主要建筑的对厅(正门)外和相对的影壁等均在纵轴线上,次要的南讲堂、涤滤处与北讲堂、教长室等建筑分别在两侧的横轴线上。由以上的组群布局就形成了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和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组群和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及伊斯兰教制度密切相关的。阿城清真寺的坐向与中国传统建筑坐向有别,那是因为伊斯兰教主要圣地— — 麦加,是伊斯兰教创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也是伊斯兰的发源地。城内有著名的圣殿克尔白,称为“天房”。克尔白,被定为穆斯林礼拜方向后,该城即成为世界穆斯林朝拜中心。因此城位于中国的西方,所以阿城清真寺院庭及主要建筑圾坐西朝东。但寺院建筑的整体布局仍突出反映合“中”观念,即有中轴线的布局。在建筑上强调中轴线观念,就是象征着合“中”,用“中”表达均衡、轴线对称的形式,就是符合“中”和的说法。这种建筑,由中心向四处铺开,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藏风聚气的凝聚力。
三、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匠师很早就发现并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使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类型出现丰富多彩的形象。阿城清真寺的建筑屋顶类型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组合举例,如主体建筑的瑶殿共3层,底层殿的屋顶为四面坡的“庑殿式”,上二层为六角亭的屋顶是六面坡的檐的“攒尖式”,顶为宝葫锡鼎,鼎上面是伊斯兰标志— — 月牙。中殿的屋顶为两面坡的“歇山式”,前殿的屋顶为“卷棚式”。附属建筑的南讲堂、北讲堂、涤滤处、教长室等屋顶为“硬山式”。对厅的屋顶为“歇山式”。对此,我国古代匠师还充分运用建筑的木结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的檐角和屋顶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加上适当的雕饰件,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处理。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体艺术效果的形体,成为阿城清真寺建筑重要特点。
四、衬托性建筑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建筑宫殿、寺庙等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使用是衬托主体建筑。阿城清真寺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是正门前的影壁。其建筑是壁塑艺术的一种,是门外正对大门对作屏障的墙壁。另有前殿两侧墙上开相对形状优美的漏窗和洞门,人们在行经中,它像取景框一样,把园内景物像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五、施用色彩和砖刻
中国古代匠币在建筑中敢于使用和善于使用色彩,主要还是建筑形制上的特点和建筑材料固有的要求。因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既增加美观,又达到实用、坚固和美观相结合。在油漆内掺上各种颜色画精美的图案和彩画。
阿城清真寺建筑的主体部分,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用暖色,特别用红色;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与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与调和。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以少数点红,使得建筑上图案和彩画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现在施用的彩熏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种。和玺彩画的题材以龙凤为主,又称“龙凤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以龙草锦纹和旋花图案为主。这两种彩画在色彩搭配上是以蓝和绿互换地色为其特点, 并由金色多少来确定它的使用规格。例如,前殿的额枋地蓝色上书金色的阿拉伯文字《古兰经》,呈现出光色炫烨的效果。苏式彩画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现出浓厚的绘画趣味。 阿城清真寺建筑的砖刻嵌壁,给空白的墙壁增添了美的装饰。在砖刻图花纹描绘出了人们企盼吉祥、追求幸福的愿望,也是文化现象在建筑中的充分体现。 阿城清真寺是古老而瑰丽的中国古代建筑,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欣赏它,有关的享受;研究它,有珍贵的史学价值。同时,还能加深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